bat news

bat news (20)

週三, 28 九月 2022 16:04

台灣狐蝠調查到底在做什麼?_02

作者

台灣狐蝠調查到底在做什麼?_02

臺灣狐蝠是台灣最大型的蝙蝠,智商也相當高。飛行的姿勢極具魅力,每每做完標放後,放飛的那一刻的都令人感動!
目前全台灣約200隻個體,那麼,研究人員是如何知道的呢?
其實是透過捕捉標放的方法和每個月的食渣監測,經過精密計算所推估而來的喔。
而且偷偷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近幾年研究發現,龜山島的狐蝠族群慢慢的增加中!表示這邊棲地適合他們居住?
flyingfoxflying
上方影片連結:https://fb.watch/gjmZiH2-ku/
 
 
 
 
狐蝠跟你想得不一樣,猜猜看這是哪種狐蝠呢:
 
週三, 21 九月 2022 15:33

台灣狐蝠調查到底在做什麼?_01

作者
台灣狐蝠調查到底在做什麼?_01
???
除了親見本蝠向他們說嗨(誤)數數量外,剩下的就是在他們的生活周遭尋找各種蛛絲馬跡,其中龜山島就是台灣狐蝠的大本營之一。
台灣狐蝠的取食方式就像在吃檳榔一樣,嚼一嚼吃完好吃的部分後,就會把渣渣吐出來,稱做「食渣」。吞進肚子裡,再排出的來的就是充滿榕果種子殘骸的便便,又稱「排遺」。
研究這些食渣、便便的新鮮程度,有助於知道狐蝠這幾天到哪裡吃飯,或是知道他們曾經到過某處。有時候其他會取食榕果的哺乳動物所產生的食物殘骸也會與狐蝠的食渣或便便有些相似,需要多方研究比對才能確定到底是誰的傑作。
不管怎樣,大家有登島玩耍時,不妨低頭找看看有沒有狐蝠食渣~~
 
   pellet 01       fece 01       fece 02   

食渣_稜果榕

排遺_桑科榕屬植物 排遺_桑科榕屬植物
恭喜友會 台灣永續聯盟 以黃金蝙蝠生態館之經營管理,獲得農委會林務局頒發的生命教育楷模獎 !
  
【保育有功|台灣永續聯盟】
在大家對蝙蝠避之惟恐不及時,#台灣永續聯盟 早在2009年成立 #黃金蝙蝠生態館,藉以推廣環境教育,目前已成為亞洲最有名氣的蝙蝠生態館!
#金黃鼠蝙蝠 是一種長壽而低產的哺乳動物,在其他國家都只有零星發現,臺灣卻有很~大的族群!但館長發現超過百隻的族群數量出現明顯下降,甚至還有越來越少的趨勢⋯⋯,種種跡象讓他決定發起一連串「預約幸蝠」保育活動,帶著一群年輕人開始巡迴講演生態繪本,希望大家少點開發、少用點農藥!?☘️
這一場從保育蝙蝠出發的活動,一路上集結眾人的力量和資源,不僅蝙蝠受益,推廣 #友善農業 的過程中,也讓許多動物重新回到這片土地!
大家有去過「 黃金蝙蝠生態館 」嗎?歡迎與我們分享你參觀心得吧 ?
 
2022 09 14 bat news
週一, 24 二月 2020 14:12

再談蝙蝠、病毒與人

作者

再談蝙蝠、病毒與人

何英毅博士

台灣蝙蝠學會理事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這個冬天,隨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簡稱武漢肺炎或新冠肺炎)的爆發與疫情升溫,蝙蝠再度成為媒體、民眾甚至是學界的討論焦點。在大量資訊的傳遞中,有不少與蝙蝠相關的錯誤訊息正於各種媒體管道蔓延。不論是站在防疫或保育的角度,這些錯誤資訊都有必要釐清,讓社會大眾能夠獲得正確的蝙蝠資訊。

首先,2019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目前不論是來源、是否有中間宿主及如何感染人類都不清楚,此時也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證明是蝙蝠導致武漢(新冠)肺炎的發生。雖然最近曾發現雲南的蝙蝠帶有與新型冠狀病毒之序列極相似之病毒1,但僅此一條件不足以斷定其來源即是蝙蝠。在公衛與防疫成為焦點的此刻,更應該對所有相關事證小心審視與評估,避免臆測或無根據的陳述,以免因誤判而誤導防疫與醫療研究資源的投入。

其次,目前為止,臺灣的蝙蝠身上不曾發現過任何確認有危險的病毒,也無任何疑似的傳染案例2世界其他地區的少數蝙蝠身上確曾發現有致命病毒,但很少能直接傳染人,且大多可以透過簡單的公衛手段預防。這些病毒包括立百(Nipah)病毒、亨德拉(Hendra)病毒及馬堡(Marburg)病毒,由於不常見,且影響規模小,多數人可能都沒聽過3。蝙蝠所帶病毒中最有名的是狂犬病毒,但僅限美洲的蝙蝠,且已可透過疫苗有效預防及治療4。全世界每年約有5萬多人死於狂犬病,其中99%是由狗傳染5。我們所處的歐亞大陸及澳洲,蝙蝠僅帶有與狂犬病毒較接近的麗莎病毒,史上僅十多例人類感染紀錄4。至於其他較有名的伊波拉(Ebola)與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前者一直無法成功確認蝙蝠為此病毒來源6,而後者則是由駱駝傳染7,8SARS是由少數受感染的白鼻心傳染給人類,過去因曾陸續在多種蝙蝠身上找到與SARS病毒類似之冠狀病毒(非真正SARS病毒),所以雖一直懷疑白鼻心是由蝙蝠傳染7,9,但仍無直接證據10。此外,目前也沒有科學證據顯示蝙蝠比其他動物帶有更多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毒或更容易將這些病毒傳染給人類11

重要的是,如同其他野生動物,過去百年來,全球的蝙蝠數量都在銳減12在臺灣,主要分布在雲嘉南平原地帶的金黃鼠耳蝠便是一明顯例子。近二十年來,所有較大的金黃鼠耳蝠群集之個體數量至少減少了90%以上,許多群集甚至已完全消失13。龐大的蝙蝠群集常引人注目,容易讓人誤以為牠們有很好的繁殖能力。但實際上多數蝙蝠一年只生一胎,一胎只有一仔14,因此蝙蝠數量一旦劇烈下降後便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回復。果蝠能替植物授粉、傳播種子,食蟲蝙蝠能抑制昆蟲,在生態與經濟上對人類都有重大且不可或缺的貢獻。蝙蝠減少代表的是牠們能提供給人類的生態服務也跟著減少15,16

不論國內外,當類似的致命傳染病與蝙蝠牽扯上關係時,媒體報導總是容易誇大、偏頗甚至聳人聽聞。這樣的內容不僅無助閱聽者接收正確資訊,更可能將大眾認知進一步推向對蝙蝠的恐懼,過度恐懼下的受害者通常先是動物,接著是承受錯誤後果的人類。不論是防疫或保育,我們相信只有以正確的資訊為基礎,才會有真正有效的策略與行動。

 

參考文獻

1          Zhou, P. et al. A pneumoni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 origin. Nature, doi:10.1038/s41586-020-2012-7 (2020).

2          廖靜蕙。(202026)。冠狀病毒是蝙蝠的錯?防檢局長:近五年監測顯示,台灣原生蝙蝠不具感染人能力。環境資訊中心。取自 https://e-info.org.tw/node/222885

3          Schneeberger, K. & Voigt, C. C. in Bats in the Anthropocene: conservation of Bats in a Changing world. (eds Christian C Voigt & Tigga Kingston) Ch. 10, 263-292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2016).

4          Kuzmin, I. V. & Rupprecht, C. E. in Bats and Viruses: A New Frontier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ds Lin-Fa Wang & Christopher Cowled) Ch. 3, 47-97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5).

5          WHO. Rabies, <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rabies#tab=tab_1> (2020).

6          Caron, A. et al. Ebola Virus Maintenance: If Not (Only) Bats, What Else? Viruses 10, 13, doi:10.3390/v10100549 (2018).

7          Ge, X. Y., Hu, B. & Shi, Z. L. in Bats and Viruses: A New Frontier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ds Lin-Fa Wang & Christopher Cowled) Ch. 5, 127-155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5).

8          Mohd, H. A., Al-Tawfiq, J. A. & Memish, Z. A.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origin and animal reservoir. Virology Journal 13, 87, doi:10.1186/s12985-016-0544-0 (2016).

9          Luk, H. K. H., Li, X., Fung, J., Lau, S. K. P. & Woo, P. C. Y. Molecular epidemiology, evolution and phylogeny of SARS coronavirus. 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 71, 21-30, doi:10.1016/j.meegid.2019.03.001 (2019).

10        Racey, P. A., Fenton, M. B., Mubareka, S., Simmons, N. & Tuttle, M. Don’t misrepresent link between bats and SARS. Nature 281, doi:10.1038/d41586-018-00603-7 (2018).

11        Olival, K. J., Weekley, C. C. & Daszak, P. in Bats and Viruses: A New Frontier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ds Lin‐Fa Wang & Christopher Cowled) Ch. 11, 281-294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5).

12        Furey, N. M. & Racey, P. A. in Bats in the Anthropocene: Conservation of bats in a changing world. Ch. 15, 463-500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2016).

13        Chang, H.-C. in 18th International Bat Research Conference (Phuket, Thailand, 2019).

14        Racey, P. A. & Entwistle, A. C. in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bats (eds Elizabeth G. Crichton & Philip H. Krutzsch) Ch. 9, 363-414 (Academic Press, 2000).

15        Kunz, T. H., Braun de Torrez, E., Bauer, D., Lobova, T. & Fleming, T. H.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ded by bat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223, 1-38, doi:10.1111/j.1749-6632.2011.06004.x (2011).

16        Kasso, M. & Balakrishnan, M.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of Bats (Order Chiroptera). ISRN Biodiversity 2013, 1-9, doi:10.1155/2013/187415 (2013).

週四, 18 五月 2017 03:49

放過蝙蝠吧

作者

原文標題:Give Bats a Break

作者:Merlin D. Tuttle

來源: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ume 33 Issue 3, Spring 2017

原文引用格式:Tuttle, Merlin D. "Give Bats a Break."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3, no. 3 (Spring 2017).

原文連結:http://issues.org/33-3/give-bats-a-break/http://www.merlintuttl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3/Tuttle-Give-Bats-a-Break-Spring-2017-IST.pdf

譯者:何英毅

放過蝙蝠吧

 

在蝙蝠身上探尋新病毒不但難以為人類健康帶來實質貢獻,反而可能威脅蝙蝠的未來。

蝙蝠可能會傳播新近出現且具致命風險之傳染病的想法奠基於2002年爆發的 SARS,它是由一種新發現的冠狀病毒所造成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冠狀病毒們能感染的對象很廣泛,包括從鳥類至鯨豚等各類動物,也是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之一。但 2002 年爆發的 SARS 卻不同以往,它奪走了 800 條人命且造成了世界性的恐慌。

三年後,Science雜誌上一篇標題為「蝙蝠是類 SARS 病毒的自然宿主」的研究宣告一新興科學見解,認定蝙蝠是全球公衛的威脅。從那一刻起,所謂的病毒獵人開始在國際間熱切地從蝙蝠身上搜索危險病毒,持續與之相隨的還有聳動的媒體關注。像是 2014 年二月一篇刊在 New Scientist 上的報導寫到,「潛伏在蝙蝠身上的成群致命病毒正伺機撲向人類」、「我們阻止得了一場大流行病嗎」。幾個月後 Wired雜誌又補上一篇標題為「蝙蝠對伊波拉病毒與其致命病原而言是這麼棒的宿主」,文中聲稱「科學家正不斷在蝙蝠身上發現新病毒」。這類故事一直到今天都還有,2017 年二月 National Public Radio在以「為何致命病毒正在增加中」為主題的報導中,把蝙蝠描述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之一」,並警告說「當蝙蝠凌空而起時,伊波拉病毒可能正隨其排遺落上你肩頭」。

然而,當我們一旦對蝙蝠與傳染病的領域深入探究,上述報導都不攻自破。仔細審視科學上的相關證據後,結果強烈顯示上述科學或媒體上的喧囂都是過度誇大,甚至可能無關於更急迫的研究與健康議題。最重要的是,當結果顯示我們的確該憂心蝙蝠時,我們或許不需太擔憂蝙蝠可能會對我們怎樣;反而該擔心的是,我們正藉科學或公衛之名對蝙蝠做了什麼。

先假設是蝙蝠

首先,SARS 及其他諸多「新興傳染病」,像是 Hendra (亨德拉病毒感染症)Nipah (立百病毒感染症)Marburg (馬堡病毒出血熱)Ebola (伊波拉、伊波拉病毒感染) MERS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 都不是來自新的病原體。它們已在我們周圍數百萬年了,但因稀少或地理隔離之故,直到最近才被科學家、媒體及大眾注意到。此外,即便近 20 年來這些病毒處在科學及媒體的高度關注下,其每年在全球造成的死亡人數全部加起來也不到 1,000 人,僅是瘧疾、結核病及愛滋病這些傳染病的零頭。

伊波拉的案例是個經典。伊波拉是非常古老的疾病,可能已存在非洲數百萬年;伊波拉病毒在撒哈拉以南的熱帶非洲常造成人類及靈長類動物死亡。它最初發現於 1976 年,當時造成了 1,090 人死亡。但後來於 2013 年底在西非爆發的致命疫情則造成了 11,325 人死亡;該次大爆發不同以往,它的主要死亡原因來自帶原患者後續又將病毒帶入一處貧窮、擁擠、原本就易受疾病威脅且缺乏醫療資源的地區。

        蝙蝠可能將伊波拉病毒傳染給人類的想法即便在這次疫情爆發前就已很普遍了。早在 2005 年時,Nature上便有一篇名為「果蝠為伊波拉病毒宿主」的文章,隨後在 2011 年有另一篇「西非人處在蝙蝠傳染病的風險中」。到了 2014 年,Science 也出現一篇,標題問道「蝙蝠是否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傳播伊波拉病毒」。同年八月,美國國衛院所發佈的新聞稿宣稱,西非伊波拉疫情可回溯到一名兩歲男孩,該男孩可能曾接觸黃果蝠 (straw-colored fruit bat, Eidolon helvum) 而受感染。這份脫離實際證據的結論得自於無視當地未曾發現過伊波拉帶原之蝙蝠、當地曾獵捕與食用蝙蝠的村民未曾有因伊波拉死亡之記錄,及無法解釋翼展達三英呎長且不會進入建築物的蝙蝠如何感染一個學步中的幼兒。盡管如此,當時全世界的新聞標題仍是聲稱伊波拉疫情源自於果蝠。

四個月後,一篇由 30 位作者聯名發表於科學期刊 EMBO Molecular Medicine,標題為「調查西非伊波拉疫情之人畜共通起源」的研究報告指出罪魁禍首根本不是果蝠。但卻寫到「這小男孩可能是因曾在住有一群食蟲性游離尾蝠 (free-tailed bats, Mops condylurus) 的樹洞中玩耍而受到感染」。BBCCNN及全球無數各大小媒體再度忠實地跟進了這奪命蝙蝠傳聞的最新版本。

因為研究者斷定這小男孩既不曾接觸果蝠,也不曾與任何可能接觸過果蝠的人有互動,所以果蝠能獲判無罪。然而,針對游離尾蝠的證據其實也很薄弱。不管是上述兩種蝙蝠或是當地其他十多種蝙蝠身上都未曾檢出過伊波拉病毒。事實上那群住在那空心樹洞中的游離尾蝠過去一直被村中其他男孩捕捉、燒烤與取食,但從未有人因此生病。儘管那篇 EMBO 中的研究也因蝙蝠可提供「至關重要的生態服務且對人類有直接且無法衡量的價值」而警告不要殺害蝙蝠,但這棵樹連同裡面的蝙蝠當時還是被村民給燒了。

有罪推定

       

如果蝙蝠真如一般認知的那麼危險,為何以下事實卻又難以解釋?為何我和其他數以百計的蝙蝠研究者長期在成千甚至上百萬隻蝙蝠圍繞的洞穴中工作,且與蝙蝠密切接觸,至今卻仍能保持健康? 的確,我們也因處理蝙蝠時偶而會因其自我防衛而遭咬傷,而須像獸醫師般注射狂犬病疫苗。然而,在我們大部分的工作生涯中,我們對於目前其他任何據稱是蝙蝠所帶有的致命病原未曾有過任何保護。

再者,為何從非洲到熱帶亞洲有數百萬人經常食用蝙蝠,在非洲、亞洲及澳洲也有許多住在都市周圍的人與數以萬計的蝙蝠為鄰,但這些地方卻至今都未曾爆發過上述的蝙蝠相關疾病?為何那些花了大半輩子在大型蝙蝠洞中採蝠糞的農民都還跟他們的鄰居一樣健康?德州奧斯丁市區的一座橋下住了百萬隻以上的蝙蝠,過去 35 年間橋上數百萬的遊客又如何能安然地在夏夜裡近距離欣賞橋下的蝙蝠離巢呢?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蝙蝠先是跟我們一起住在洞穴中,之後則是茅舍及木屋。這趨勢在過去一百年中被翻轉。蝙蝠族群下降,而現代人開始搬進蝙蝠無法利用的建築中。考量到彼此長期密切相關的歷史,甚至可以合理推論人類與蝙蝠對彼此身上帶有的病原已演化出高度的免疫力。或許這也解釋了為何要確切證明蝙蝠帶有上述致命疾病是那麼困難。

當科學家們將 SARS 及伊波拉的起因聚焦於蝙蝠時,他們一開始便忽略了這些來自直覺的推論,以及歷史上已證明蝙蝠遠較我們心愛的狗為安全的事實。不幸地,不符合預期的實驗結果很少能出現在頂尖期刊,也不太可能吸引到較多的研究經費及聳動的媒體關注。所以取而代之的是,研究者會選擇忽視與目標相左的證據,寧可從小樣本中挖掘出偽相關性好去支持其預存的偏見。當數億美金的研究經費流向新興病毒的研究後,這視蝙蝠為罪魁禍首的廣泛信念又得以繼續延續其受到的科學關注。

但任憑媒體近十年來的猜測及科學家主要聚焦於蝙蝠的努力探索,至今仍難找到支持蝙蝠為伊波拉病毒自然宿主的證據。伊波拉病毒屬 (Ebolavirus genus) 共有五種病毒 (SudanZaireBundibugyoTai ForestReston),地理上這些病毒各自分布在不同流域的河谷,而蝙蝠具有優異的移動能力,不會被侷限於單一河谷,與病毒的分布模式不符。

持續嘗試從食果性或食蟲性蝙蝠身上分離出伊波拉病毒的努力目前也以失敗告終。某些血清檢測調查確曾找到蝙蝠受感染的證據,但始終無法找到完整的病毒基因組病毒檢測的金律。雖然在實驗室中可成功以人工方式將伊波拉病毒感染給蝙蝠,且蝙蝠也安然無恙,但卻始終無法成功再將伊波拉病毒由蝙蝠傳染給其他動物。事實上,後來研究也發現最初受到責怪的黃果蝠對病毒抵抗力甚強,以致不可能成為宿主。

部份科學家已開始呼籲把研究焦點大幅擴增至其他物種。2016 年時流行病學家 Siv Aina Leendertz Viruses期刊的社論中主張,雖然陸域動物常被假定為病毒宿主,但河流中也存在其特有的動植物,一直被科學家忽略的水棲或半水棲性動物也可能與伊波拉病毒有重要關聯。即使像是蜉蝣這類無噬咬能力的昆蟲也可能有嫌疑,因其可能在週期性羽化期間被草食動物連帶攝入。2016 年一月 Nature 上的一篇報導提到美國國衛院的病毒學家 Jens Kuhn 認為「考慮到蝙蝠過於龐大的數量及與人類過於密切的關係,以致於很難解釋為何過去 40 年中這樣的傳染病僅發生過 24 次」。他推測真正宿主可能甚至是節肢動物或真菌等未曾被懷疑過的生物。同篇報導進一步提到美國國際開發總署正計畫針對伊波拉病毒傳播的可能性進行一波對象更廣泛的兩年調查,目標將包括囓齒類、畜養的牲畜以及貓狗。的確,自 2005 年起,狗即被懷疑是新興病毒的帶原者,但顯然直到最近才開始受到重視,類似情況也在駱駝發生過。

哪種駱駝?

中東呼吸系統症候群 (MERS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是一種由類 SARS 冠狀病毒引發的疾病,最初在 2012 年時於沙烏地阿拉伯被發現。至 2015 年底,MERS 累計造成超過 587 人死亡,其中 75% 在中東。疫情雖曾一度擴散到歐、亞及北美,但就像伊波拉一樣,很快便受到控制。

由於先前蝙蝠一直被懷疑與 SARS 疫情的爆發有關,因此這次蝙蝠同樣一開始便被懷疑是 MERS 的源頭。當科學家在某粒蝙蝠排遺中驗出一小段推測與 MERS 冠狀病毒極相關的序列時,Science (2013822) Nature (2013823) 的線上新聞網站即匆忙將此疫病怪罪於蝙蝠。它們的標題似乎更適合出現在超市的八卦小報上:「來自地獄的蝙蝠?埃及墓蝠可能藏有 MERS 病毒」及「蝙蝠身上發現致命冠狀病毒」。

然而,從蝙蝠排遺中找到一小段病毒序列這件事究竟有多大意義呢?最後結果顯示這一極小片段 (182 個鹼基長) 的病毒序列不僅短,且來自這類病毒基因組中最保守的區段。因此,感染蝙蝠與感染人類的病毒仍可能有著顯著不同的基因組。而且由於此病毒片段是由蝙蝠排遺中驗出,因此可能僅代表蝙蝠吃下的昆蟲曾由其他帶原的動物身上感染到病毒。同年進行的第二次調查及接續的跨國深入研究也都未能獲得進一步證實。反而是2016 年出現的多篇文章,特別是 Mohd 等人發表在 Virology Journal 的一篇報告,開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首先,鼻咽拭子 (nasal swabs) 在一名死於 MERS 的患者與其寵物駱駝身上採樣到相同的病毒完整基因組,且血清檢驗資料顯示病毒是先在該患者的駱駝間互相傳染之後才傳染給人。然而,即使當時看來 MERS 可由駱駝傳染給人這件事似乎難以否認,但對真正將病毒傳染給人類的源頭為何卻是爭論不休。異議者指出大多數初級病例患者似乎都無與駱駝或其他動物接觸的紀錄。

然而,一系列的研究開始顯示,引發 MERS 的冠狀病毒是當地特有的,且廣泛盛行於東非及中東的單峰駱駝。沙烏地阿拉伯農業部的報告指出 85% 的單峰駱駝帶有 MERS 病毒,且所有來自西班牙的退休競賽用單峰駱駝體內皆有 MERS 抗體。即使在長期隔離的加那利群島上的駱駝也被發現有 MERS 病毒。此外,研究也顯示與駱駝接觸的人有顯著較高的抗體盛行率。例如,在某個 59% 的駱駝帶有病毒的地區,當地五分之四的職業駱駝屠夫之血清檢測結果為陽性。另一方面,具活性的 MERS 病毒還未曾在任何其他動物身上發現過。

大部分感染 MERS 但卻無接觸駱駝紀錄的患者最後都被發現可能曾食用過某些人視為珍饈的駱駝生乳或內臟。生乳很容易在不衛生的環境中受到汙染。

針對庫存血清的研究也顯示,引發 MERS 的冠狀病毒至少已存在於駱駝中數十年。沙國的一項全國調查發現廣泛出現在駱駝身上的不同病毒遺傳變異都與人類身上發現的 MERS 病毒有密切關聯。壓倒性的證據指向駱駝為 MERS 病毒的初級宿主,且是導致人類染病的唯一源頭。駱駝可傳染病毒且無臨床病徵,而且也有清楚的文獻指其可直接將病毒傳染給人類。然而最開始時對於蝙蝠的懷疑卻仍不曾停止。研究人員從迦納及歐洲四個國家的數種蝙蝠排遺中再度找到與 MERS 冠狀病毒序列高度相似的病毒 RNA 片段,只是這些地方從未有人或動物感染 MERS 的紀錄。

整體而言,將蝙蝠視為新興傳染病起源的報告幾乎非常薄弱甚至不存在。儘管如此,科學家仍不斷在蝙蝠身上尋找這些疾病的證據。我曾獨力檢視大約  4,000 份有關伊波拉與 MERS 的研究報告,卻發現在疾病宿主的研究上不成比例地聚焦在蝙蝠,即便缺乏與人類疾病關連的證據也一樣。例如,在 2014 年之前,MERS 與單峰駱駝間的關聯雖已清楚確立,然而就算到了兩年後,提到蝙蝠為 MERS 病毒宿主的文獻仍大幅超過駱駝 (約為 340 240)

病毒,處處皆病毒

只要科學家想找,隨處都可發現新病毒。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曾在單一受試者身上發現了數百種新病毒。然而,一旦蝙蝠身上發現新病毒,科學家與科學媒體便常推測其日後導致危險傳染病爆發的潛在風險,更不用說萬一這些病毒不幸真與流感、肝炎、泡疹等常見疾病有關。

一篇由 Young Olival 發表在 PLOS ONE 的研究報告提到「相較於其他哺乳動物,蝙蝠的生活史特徵可能使牠們成為病毒獨一無二的優秀宿主」。但現實中,我們對這些病毒與宿主間關係所知極有限。2015 年二月,一篇由 Moratelli Calisher 發表的評論即承認「過去對蝙蝠、蝙蝠病毒與人類疾病三者間關係的假定多來自於臆測,而非奠基於流行病學研究中支持這三種角色之間關係的證據」。針對蝙蝠是否能直接感染靈長類動物的關鍵動物實驗也未曾進行過。

在我的觀點,現今關於新興傳染病的知識基礎已因科學家對蝙蝠的迷思而導致極度偏差。蝙蝠是哺乳動物中最容易從野外大量快速取樣的物種,這項實際的因素進一步助長了偏差:在所有哺乳動物類群中,蝙蝠是最容易大量、快速取樣的物種。蝙蝠儘管喜歡黑暗,但又都太容易被錯置在科學研究的聚光燈下。我很清楚,因為我過去也曾幫史密森尼學會 (Smithsonian) 採集過數千隻的哺乳動物,從蝙蝠、囓齒類到美洲豹與貘都有,就連現今病毒學家用來抓蝙蝠的網具都是我發明的。想像一下當需要獲得一定樣本數的動物個體進行研究時,捕捉食肉目、靈長類或有蹄類動物相對於捕抓離巢時的蝙蝠 (一次即可捕獲數百隻) 所需的時間彼此差距有多大。就算是囓齒類也一向遠比蝙蝠難抓。在極度競爭的學術界,研究蝙蝠身上的病毒遠比研究其他多數物種來得簡單與經濟,這也說明了那些研究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取向也更符合長期將蝙蝠描繪成神秘與恐懼對象的文化。

蝙蝠確實可能成為某些「新興」病毒的宿主。在孟加拉、馬來西亞及鄰近地區的狐蝠身上的確曾發現具活性的 Nipah 病毒。在澳洲,Hendra 病毒也曾有類似案例。在赤道非洲,受感染的蝙蝠與人身上曾驗出與 Marburg 病毒高度相似的病毒序列。

然而 Nipah 已經差不多從重大公衛威脅中除名,只要警告民眾不要把豬隻 (豬為 Nipah 的中間宿主) 養在會吸引狐蝠的果樹下,也不要喝可能被蝙蝠汙染過的生椰棗汁即可預防。Hendra 不會直接由蝙蝠傳染給人類,但會週期性地感染馬,自 1994 首次發現該病毒後,有 4 人因被馬傳染而死亡。Marburg 1967 年首次於非洲綠猴身上發現開始,已累計造成 373 人死亡,其動物宿主可能不只一種。由蝙蝠造成的感染非常罕見,且只要避免進入疫區之蝙蝠洞或觸摸蝙蝠即可完全避免。如同世衛組織與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報告所述,這三種病毒合計在過去 20 年間造成的死亡人數尚不足 600 例,低於尋常的公衛威脅。

在美國、加拿大及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狂犬病是唯一由蝙蝠造成的威脅。這致命疾病已被發現超過 2,000 年。經由蝙蝠造成的感染極度罕見,在美、加地區平均每年僅一至兩人因此喪命。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案例甚至更罕見。唯一例外是拉丁美洲,在當地若睡在戶外且沒掛蚊帳的話,偶而會遭吸血蝙蝠偷咬。全世界每年有超過 50,000 人死於狂犬病,其中 99% 的病毒感染源是狗人類最好的朋友。

停止對蝙蝠的偏見

整體而言,指控蝙蝠為新興病毒疾病來源的證據很薄弱。相較於其他傳染病,這些疾病造成的整體死亡人數僅佔少數,且都有簡單、經濟且有效的公衛措施可以應對。

在此同時,如雨後春筍般增加的文獻指出蝙蝠每年可為人類帶來數十億美金的經濟貢獻,若其消失則將威脅到我們賴以維生的整個生態系統。如同我的家鄉德州奧斯汀的例子所證明,只要我們能保護蝙蝠並學會不去打擾牠們,即使是一百五十萬隻的巴西游離尾蝠 (Tadarida brasiliensis) 也能成為我們安全且珍貴的鄰居。我們家鄉的蝙蝠每晚可以吃掉數以噸計的農業害蟲,且在每年夏天吸引數百萬美元的觀光收益。

科學與媒體持續視蝙蝠為潛在疾病傳播者的偏見難以保護人類健康,卻會導致研究資源的錯置、社會接收到不確定的訊息、以及不適當的公衛優先配置。全部問題之中傷害最大的可能是持續將蝙蝠妖魔化,這恐將導致牠們被消滅。我曾親眼在洞穴中見過成千甚至上百萬的蝙蝠屍體,牠們都是死於科學與媒體對疾病過度連結所帶來的恐懼。在田納西州,我的一處主要研究洞穴即在公衛研究人員警告地主洞內的蝙蝠可能帶有狂犬病後被燒毀。

當民眾相信蝙蝠是世上種種最可怕疾病的傳播者時,他們便很難再願意與蝙蝠為鄰。科學家為競爭經費所做出的草率推論,現正陷數十年來的蝙蝠保育進展於危險中。每當我們的未來因生物多樣性的消失而受威脅,而醫療預算也達極限時,我們該如何為持續將資源不對等地錯置在搜尋蝙蝠身上的稀有病毒這件事辯護?

我不相信病毒學家會故意去傷害蝙蝠。事實上,科學家們即使在發表蝙蝠與疾病關聯中最嚇人的假說時,還是一貫會提及蝙蝠的生態價值並力陳不該因此殺害蝙蝠。他們將這些新流行病的風險歸咎於人類擴張導致入侵蝙蝠棲地,並暗示這些問題是由人類自己所引起。投身蝙蝠研究與保育超過 50 年的我對這些心意由衷感激。儘管如此,現有的證據顯示人與蝙蝠的接觸正持續減少,而非增加。對於沒有機會直接接觸蝙蝠的人而言,其感染疾病的風險低到可以被忽略。

這篇文章到此早該結束了。因偏見而在蝙蝠身上探索致命病毒這件事已成一可自我持續發展的系統,只要科學家願意,他們可以在任何物種上發現許多新病毒,而新病毒的發現又將成為燃料回饋於更多的病毒探索。蝙蝠的確是獨一無二的。牠們在全世界的生態系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並貢獻人類福祉。但因牠們群聚時數量龐大且明顯,加上每年通常只育一仔,因此極易遭受大量殺害甚至絕種的威脅。對於研究者,現在更是該去證明蝙蝠為我們做了什麼的時候,而非為蝙蝠在未來引發流行病的渺茫機率增添恐懼,我們真正該恐懼的是蝙蝠減少的狀況更加惡化。

Merlin Tuttle 是蝙蝠研究的權威,他創建並主導了 Bat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30 年。他目前主持 Merlin Tuttle’s Bat Conservation同時也身兼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整合生物學系的研究員。

推薦閱讀

Chantal B. E. M. Reusken, V. Stalin Raj, Marion P. Koopmans, and Bart L. Haagmans, “Cross host transmission in the emergence of MERS coronavirus,” Current Opinion in Virology 16 (2016): 55-62.

Juan Enriquez and Steve Gullans, “Viruses, the Roadrunners of Evolution,” in Evolving Ourselves: How Unnatural Selection and Nonrandom Mutation are Changing Life on Earth (New York, NY: Penguin, 2015).

Janusz T. Paweska, Nadia Storm, Antoinette A. Grobbelaar, Wanda Markotter, Alan Kemp, and Petrus Jansen van Vuren, “Experimental Inoculation of Egyptian Fruit Bats (Rousettus aegyptiacus) with Ebola Virus,” Viruses 8, no. 2 (2016): 29.

A. J. Leendertz, “Testing New Hypotheses Regarding Ebolavirus Reservoirs,” Viruses 8, no. 30 (2016): 30.

R. Moratelli and C. H. Calisher, “Bats and zoonotic viruses: can we confidently link bats with emerging deadly viruses?” Memorias do Instituto Oswaldo Cruz, 110, no. 1 (2015): 1-22.

M. D. Tuttle, The Secret Lives of Bats: My Adventures with the World’s Most Misunderstood Mammals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5).

C. D. F. Wanderer, “Criteria for funding and promotion lead to bad science,” PLoS Biology (10 Nov. 2016): 1-4.

週二, 21 六月 2016 09:57

吸睛是保育的第一步

作者

6181

      6月18日是台灣蝙蝠學會的會員大會,6182
會中邀請到來自美國國際蝙蝠保育學會(Bat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的創辦人-Dr. Merlin Tuttle,分享蝙蝠保育的歷程與案例分享。演講以精彩的蝙蝠飛行及覓食照吸引大家的目光作為開場,並闡述蝙蝠在歐美的刻板印象常會讓民眾誤解蝙蝠,也因此他致力於與蝙蝠變成好朋友以拍攝蝙蝠自然狀態的照片來推廣蝙蝠保育觀念。

 

 (Dr. Merlin Tuttle精彩的演講&李玲玲理事長現場口譯)

蝙蝠值多少錢?


   6183  蝙蝠到底有多重要呢?許多生物保育的觀念很難說服民眾或是農民,主要原因在於無法與民眾的生活有直接連結,在東南亞盛產的許多農作物,像是榴槤樹與香蕉都是倚重蝙蝠作為主要的傳粉者,但過去許多農民目擊蝙蝠夜間造訪花朵,反而誤解蝙蝠是對該作物有害而傷害蝙蝠,過去,有一處蝙蝠棲所菲律賓政府希望開發使用,而在Dr. Merlin Tuttle造訪一週的調查後,發現該處數以萬計的蝙蝠就是榴槤樹的傳粉者,是維繫當地榴槤這種經濟作物的關鍵之一,Dr. Merlin Tuttle不辭辛苦,拍攝一系列的相關授粉照片,並用這些照片作為演講基礎,在當地進行宣導演講,不僅保護了該蝙蝠棲所,更讓該地變成蝙蝠環境保育教育的場域。造就自然環境的保存及當地居民生存雙贏的局面。

 

 

      除了食果性蝙蝠所進行的生態服務外,食蟲性蝙蝠也提供了環境除蟲、減少農藥使用、進而避免人類也遭受農藥殘留的危害;此外,1980年代奧斯丁的議會大橋興建完畢後有大量的蝙蝠棲息利用該橋樑,為了弭平蝙蝠的棲息會對人類的公共衛生造成影響,他還特地將BCI總部遷到美國德州奧斯丁,並進行當地蝙蝠保育教育的宣導,迄今並沒有任何人因為觀賞蝙蝠而造成疾病或死亡,且該地的蝙蝠所進行的生態除蟲服務也被居民所認同,每年帶來的觀光效益更不在話下。所有自然界中的蝙蝠每年可以提供人類的經濟效益在結算後高達數億美金。

6184

小小的木箱也能做為蝙蝠保育的尖兵?

 

                   6186蝙蝠保育困難嗎?蝙蝠保育除了避免遭受人為捕捉、棲地破壞外還可以做什麼?其實蝙蝠巢箱的架設提供蝙蝠棲所,邀請蝙蝠來作客,也是一個蝙蝠保育的方法。蝙蝠巢箱的架設提供蝙蝠棲所,蝙蝠也相對會回應付出他的生態服務功能,除此之外,在美國的案例,還提供了瀕臨滅絕的蝙蝠物種的棲居,以及瞭解該物種的可能性。此外,也是有機農業自然防制的好方法。

       蝙蝠,這種常受到忽視的夜行動物,其實與我們的農業和生存都有很大的關係。其實我們並不了解,其實我們正享受著蝙蝠提供的生態服務。希望藉由這篇文章,能讓大家更能了解蝙蝠這種不起眼的動物。也是非常值得重視和研究

 

 

 

 

6185

 

小知識:蝙蝠都是吃昆蟲的嗎??

 

 

 

週五, 13 五月 2016 06:19

2016台灣蝙蝠學會會員大會

作者

bat1

 

2016台灣蝙蝠學會會員大會

日期:2016/06/18(星期六)
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報名:採線上報名(請進)   http://ppt.cc/rfgFy
名額:對象不拘,蝙蝠學會會員優先

活動議程

時間 活動內容 地點 主持人/演講者
08:30-09:20 會員報到 外場  
09:20-10:00 會員大會 演講廳 李玲玲理事長
09:30-10:30 非會員聽講者報到 外場  
10:30-12:00

【專題演講】Ecoservice of bats.

蝙蝠的生態服務

演講廳 李玲玲博士/ Dr. Merlin Tuttle
12:10-13:30 【野望影展影片放映】—墨西哥蝙蝠俠 演講廳 周政翰 理事

 

Dr. Merlin Tuttle 6/12和6/18兩場公開講座

http://www.goldenbat.org.tw/2016in/batMerlin.html

週二, 08 三月 2016 15:11

國家地理雜誌/花兒的召喚

作者

【撰文:蘇珊・麥格斯 Susan McGrath 攝影:梅林・塔特 Merlin D. Tuttle】

大自然創意無限。在中美洲的熱帶低地森林裡,命運交纏的吸蜜蝙蝠與夜間開花藤蔓,便是其中一例。

▲這朵花的形狀與暴露的生長位置都是為了迎合蝙蝠的耳朵。(圖/《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3月號提供)

科式長舌蝠(Glossophaga commissarisi)是一種很小的有翼哺乳動物,身體不比你的拇指大,牠會穿梭在血藤(Mucuna holtonii)的花朵之間舔食花蜜,跟蜂鳥及熊蜂沒什麼兩樣,並為植物傳播花粉作為交換。若是在白天,花兒可以用猩紅色或桃紅色等鮮豔色彩來招蜂引蝶,但到了夜裡,連最鮮豔的顏色也會褪成月光下的一抹銀白,這時血藤花便用聲音來吸引吸蜜蝙蝠。

在哥斯大黎加北部的拉塞瓦生物研究站,一株茂盛的老血藤在一片林中空地上方織就出一塊枝繁葉茂的頂篷,幾十朵開在綠色長莖上的花兒從中垂下,高高低低地掛在林間空地上方,宛如幽暗舞廳中的枝形吊燈。每個手掌般大的花序都有一輪豆莢形狀的淡黃色花芽,長在弧形的梗上。

▲梅林‧塔特將這朵花切開,記錄蝙蝠用舌頭吸取花蜜、花藥將花粉灑在蝙蝠額頭上的畫面。他把野生蝙蝠暫時關在籠子裡以便拍照。(圖/《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3月號提供)

每到黃昏,血藤的花芽就準備好迎接蝙蝠。首先,花芽最頂上那片淡綠色的花瓣(旗瓣)會緩緩垂直打開,像座光滑的燈塔般挺立在花朵頂端。旗瓣下方,兩片小小的側瓣會像雙翼般展開,露出豆莢狀花芽頂端的一道縫隙。
蝙蝠以高頻音作為工具。牠們透過鼻孔或嘴巴,用聲帶發出陣陣短促的聲響,形成空中電波,然後再解讀那些反射回到牠們敏銳耳朵裡的模式變化。蝙蝠能快速且持續地處理接收到的資訊,因此不論是在追逐蚊子還是在開花的樹叢間穿梭,牠們都可以在疾飛於空中時調整路線。

大部分蝙蝠都以昆蟲為食,牠們經常使用強勁有力的遠程叫聲,每次上揚翅膀時就發聲一次。吸蜜蝙蝠則會發出輕柔但非常複雜的叫聲,科學家稱之為調頻聲。這些聲音不會傳得很遠,卻能提供詳細資訊。這種叫聲在4公尺的距離內最為有效,可以反射出能傳遞精確訊息的影像,包括目標物的大小、形狀、位置、質地、角度、深度,以及其他只有吸蜜蝙蝠才能解讀的特徵。


在拉塞瓦研究站,旗瓣凹陷的形狀具有鏡子的功能,可以接收蝙蝠的叫聲,然後將資訊明確地反射給蝙蝠。蝙蝠的眼睛、耳朵和鼻葉都對準了旗瓣,高速撲向花兒並附著其上。


兩者是天作之合。蝙蝠將頭塞進杯狀的開口,用大姆指勾住旗瓣底部,收起尾巴,迅速抬高後腿。牠穩穩攀在豆莢狀的花芽上方,將口鼻插進散發著大蒜味的開口。蝙蝠長長的舌頭觸動一個隱藏的機關,豆莢的龍骨瓣頓時爆開。當蝙蝠埋頭於蜜腺中吸取花蜜時,花藥就從龍骨瓣中彈出來,在蝙蝠小小的屁股上灑了一層金色的花粉。

▲具有消音效果的背景增強了這朵花的回音。隨著荒野漸漸消失、植物愈來愈孤立,吸蜜蝙蝠的價值就浮現了:有些蝙蝠每晚可載運花粉飛越50公里。(圖/《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3月號提供)
 

【本文完整內容請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4年3月號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文網址: 國家地理雜誌/花兒的召喚 | ETtoday寵物動物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326/338461.htm#ixzz42KBYm9SR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蝙蝠寶寶無法消化民眾好心餵食的「五穀粥」,因而脹死。(圖/野生動物急救站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愛牠,當心因為不瞭解而害了牠!這隻東亞家蝠寶寶被民眾餵食五穀粥,然而以昆蟲為主食又尚未離乳的牠,腸胃系統根本無法消化穀類,五穀粥把牠的肚子撐得鼓脹難受,最後因此脹死。「野生動物急救站」提醒民眾,人吃的食物不一定適合給動物吃,若不熟悉野生動物的習性與食性,應立即聯繫專業的野生動物救傷單位。

根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20日在粉絲專頁發表照片表示,這隻以昆蟲為主食、又尚未離乳的東亞家蝠寶寶,被人餵食五穀粥,但牠的消化系統沒辦法消化穀類,食物把牠的肚子撐得鼓脹難受,因此當牠被送到野生動物急救站時已經死亡。

野生動物急救站宣導:「每一種動物的食性不同,肉食性動物無法消化植物的纖維;而草食動物若攝食肉類,會使牠們的腸道不健康而生病。」因此呼籲民眾,若不熟悉野生動物的習性、食性,也沒有照顧的經驗,建議可聯繫專業的野生動物救傷單位。他們表示,「野生動物急救站雖然不是24小時,但是全年無休,歡迎打電話來詢問,愛心加上正確的知識,這份善意才不會成為小動物的負擔。

Facebook:野生動物急救站

原文網址: 被餵食五穀粥 蝙蝠寶寶無法消化而脹死! | ETtoday寵物動物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720/537765.htm#ixzz42KB2chUI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你想像中的蝙蝠,也是這種可愛的模樣嗎?(圖/翻攝自Bats QLD粉絲專頁,以下皆同)

記者易景萱/綜合報導

一般不太了解蝙蝠的人,對牠們的印象不外乎會和「黑暗」有關係,在許多西方的童話故事裡,牠們也常常是邪惡的象徵,總是巫婆身邊的小跟班。澳洲一個救援團體Bats QLD近日分享了許多超萌的小狐蝠照片,牠們像是「密西哥捲餅」一樣,被裹在小小的布裡面,耳朵動呀動的也讓網友驚呼:「好像小狗呀!」

12月時為了慶祝聖誕節,澳洲救援團體Bats QLD裡的小狐蝠們也「跟風」,牠們擁有自己的「小睡袋」,上面有麋鹿、聖誕老公公、雪花片、聖誕紅等不同的可愛花紋,影片中這些小狐蝠睜著圓圓大大的眼睛,好奇地左顧右盼,耳朵還會不停前後抖動,而有些熟睡的寶寶們吸著超大奶嘴的模樣也讓許多人融化,開玩笑和牠們道歉,「對不起以前誤會你們了,原來蝙蝠這麼可愛呀!」

▼右邊的小朋友是害羞躲鏡頭嗎?

 

▼看起來好溫暖的樣子啊!

影片上傳短短3天就吸引了約5.3萬人分享,粉絲專頁裡還有許多可以媲美「明信片」的超萌照片,小狐蝠除了會微笑看鏡頭,頭還戴著小小聖誕帽的模樣,顛覆了許多人對牠們的刻板印象,也有人說,看了這幾張照片和影片,才發覺蝙蝠其實也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生物之一。

Bats QLD對於救援蝙蝠有非常多的貢獻,如果不是他們,也不會可以看到這些小狐蝠們幸福又放鬆的模樣。狐蝠在當地生存特別艱難,當地許多公司企業認為牠們「很臭」又「很吵」,所以極力想要消滅他們。10月到2月也是蝙蝠的「孤兒季」,許多成年蝙蝠會死於鐵絲網、水果陷阱、釣魚線,就留下了沒人照顧的孩子,這時候Bats QLD就會出來支援。

▲▼吸奶嘴吸得好認真。

▲洗澡也很乖巧呢!

Bats QLD的志工Ashley Fraser表示,蝙蝠真的很倒楣,有著這樣負面的名聲,「但實際上牠們是非常聰明又可愛的生物,對於整個澳洲的生態圈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些小狐蝠的奶嘴大多是橡膠製成的,而為什麼要包毯子?Bats QLD在粉絲專頁中解釋,在野外,這些小寶寶通常會死守在媽媽身邊,在翅膀旁依偎著,並找尋牠的乳頭,「因此為了模仿這樣的形式,才會用毯子包起來,而牠們也非常喜歡。」

▲口袋怪獸是你嗎?

▲戴上聖誕帽更無違合了。

原文網址: 孤兒狐蝠寶寶包著毯子 睜大圓眼顛覆「邪惡」刻板印象 | ETtoday寵物動物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206/617323.htm#ixzz42KAVnevl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第 1 頁,共 2 頁